回忆白河县改革开放初期的农田基本建设

时间:2017-02-20 10:13作者:王怀长口述 蔡建中整理来源:《陕西党史》2017年1期、《陕西党史网•历史视野》

我1970年代初到过白河。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批林整风”运动,坐船沿汉江到白河要一天。1982年6月,我由汉阴县副县长调任白河县副县长。当时,安康地委组织部给我谈话时说:你不满38岁,学过农业经济管理,年轻又是农业专家,因此调你到全地区最边远的山区县白河管农业……当时心里想的,一是服从组织安排;二是把组织交办的工作干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1984年2月,我又兼县委副书记。1984年9月,组织上又把我调整为县委副书记。同时,1979年平反摘掉右派帽子的卢尤崇,当选分管农业的党外副县长。我作为县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支持党外副县长抓全县农业工作,至1987年4月调离白河。

我出身于农民家庭,熟悉农村,对农民有种天生的感情。在白河任职六个年头五年整,正值白河全县农村改革由开始到全面铺开时期,给了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实践自己所学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主要从结合中央方针制定具体政策,引导保障农民修田造地,农村能源建设、汉江绿化和科学种田等方面,为白河人民做了一些事情。

白河县于1972年开始大规模的修田造地运动,由时任县委书记王德昭、李群欣号召发起,是在公社大集体的时代条件下,用下达任务、行政命令、奖补等方式进行修地。改革开放初期,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5月,白河改公社、大队、小队为乡镇、村组;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陕西秦巴山区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14个大片贫困地区之一。中央的好政策为白河再次掀起修田造地高潮、摆脱贫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也给全县农民吃了颗“定心丸”。 我们在把中央的好政策落实到白河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在全县号召发起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兴修石坎水平梯地的高潮。主要用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农民修地利益,奖励和树典型,改进作风等方法,号召引导农民修田造地。从开展修田造地的方式方法看,这次与1970年代有了本质的不同。

1984~1985年冬春,我们开始在全县宣传号召修石坎水平梯地。记得当时规定家家户户必须修地(25度以上坡地分摊),并按劳力把修地任务分解到各农户。为宣传动员修地,县上专门制作了一部“石坎坎,金碗碗”的修地专题宣传片,由我策划并写得解说词,广泛宣传中央的好政策和修石坎水平梯地的好处、方法,使全县广大农户家喻户晓。这个专题片要早于1991年县上拍得修地专题片,后一个以这个专题片为基础。每次开区乡(镇)村干部动员会,先看“石坎坎,金碗碗”的修地专题宣传片,然后我动员讲话。我在动员中主要讲清为什么要修地,讲清土地是财富之母,白河农业耕地的实际情况,目前我们首先要首先解决吃饭问题,要大力抓农田基本建设,等等。接着结合白河好、坏耕地实际情况,用板书直观画图讲解修石坎水平梯田,可提高耕地质量、增产粮食的科学道理;然后普及“石头站队,水平连片,深翻尺五,活土盖面”等科学知识。进而按好地、坏地搭配,把修地任务分解到区乡(镇)村,落实好责任。最后,我又和卢尤崇、水电水土保持局的阮仕深、政策研究室的刘忠刚等, 督促落实全县的修地任务。记得一次动员讲话后,我马上到中厂,听广播播放自己的讲话,声音好不好?是否讲清了?到川河乡督促落实修地任务,由于平时很熟,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这次我一去就沉下脸说:修地任务年底要算账的!大家要高度重视,不要算账时交不了差!大家都难看。可能是我这次的一番话起了作用,后来川河成了修地的典型。白河的基层干部能吃苦,很务实。1985年全县就修石坎水平梯地9414亩,而川河乡修地居全县各乡镇之首,人均0.79亩。但是,我们对全年修地亩数仍不满意,感觉好多农户修地的积极性不高。为弄清原因,我就带调查组到农户调研。

记得当时我带人到冷水、川河、松树、中厂、构扒等乡调研。调研中下雨,道路泥泞车爬不动,就踏泥泞推车走。在构扒反沟村,夜晚,我们找了八户农民在一户农家场院开展调查,四户愿意修,四户不愿意修。其中,一刘姓农户修了许多地,其他农户就对他说:你好好修,以后好调整给我……原来是农户在修承包地中,投入了大量物化劳动怕土地调整,以及坏耕地修成好耕地怕农村提留款(指向农民收取的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提留和教育附加、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民办交通费等五项乡镇统筹,简称“三提五统”,于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时取消)提高等,使许多农户想修却不敢修。找出问题后,怎么办?我们就研究从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问题入手,通过厘清二者的关系,“让修地的人绝不能吃亏,不修地的人绝不能占便宜!”,结合中央方针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土政策”,充分调动农民修地积极性。当时议定了几条:一是,要调整已修的土地,先补偿修地的物化劳动等,先补偿再调整;二是,因修地提高了产量,不增加农村提留款等。为此,县上制作了修地证发各修地农户,证内登记修地亩数、投入修地的物化劳动等内容,作为调整土地时补偿的凭证,给修地农户吃了一颗彻底放心的“定心丸”。

为开好1986年的修地任务动员落实会,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六天,专门写动员会讲话稿。讲话稿以我在沈阳农学院进修时写得农田基本建社论文为基础,突出制发修地证、修地提高产量不增加农村提留款等项政策,标题叫《坚持奋战五年,为实现我县农业人均七分基本农田而奋斗——在县农田基建动员会上的讲话》,由我于1985年11月20日,在白河全县农田基建动员会上宣讲。其实,作为我们这些组织决策者,关键是抓住调动农民修地积极性、保障修地农民利益这个关键,充分调研后形成科学正确的决策,再科学地组织生产资源。当然,抓典型引导带动修地也很重要。除前面讲过的川河外,当时抓得修地典型还有前坡胜利村、茅坪响应村、小双兴隆村等。胜利村的高远璋当过教师、有文化,年龄大,胜利村又在公路边,参观方便。一次在响应村支部书记韩昌财住的石板房午休,听到场院的几个老人说:我家从未来过县太爷。晚上,在场院不时听到全村此起彼伏的修地放炮声,放眼望去,满山火把。该村有个叫孙厚德的农民,天不亮就上坡修地,晚上在月亮下修,无月亮点火把修,修得手指弯曲伸不直,一年修地13亩多。1987年初春,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山林带省直相关部门到响应村参观,被响应满山的层层梯田,以及热火朝天修地的壮观劳动场景所折服。该年全村户均修地2.57亩。兴隆皮长林等几任支书在带领全村修地的同时,探索出“吃粮靠中间,用钱靠边边”的“坎边桑”的山区扶贫开发新模式,最后在全县推广。在修地的炸药、雷管等材料保障上,由县财政、公安、交通等部门负责协调落实。

在修地实践中的工作创新方面:干部作风上,我们发明了“倒挂金钩”的方法,就是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必须包抓该乡(镇)工作最落后、最边远的村组。在白河几年,感受到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吃苦耐劳;干部作风较好,特别是区乡干部作风过硬。年终检查验收上,我们推出了编号抓阄抽样检查法,并对抽样户户丈量。1986年全县修石坎水平梯地达1.56万亩,创历史新高。12月底,召开全县总结表彰会。我们规定“两个第一名”发言,顺数第一名讲经验,倒数第一名讲教训。同时表彰“修地大王”,发修地证等。不久,安康地区把全区修地现场会放在白河开。为开好现场会,我让县招待所把旧四方桌换掉,到十堰购置圆盘桌。为保证十县市水电局长每人一辆车,我就打电话给县内有车的单位,不提供车辆者县财政明年不拨付油费。到川河参观时,我穿一件黄军大衣站在路口,指挥那几辆车到那村,那几辆车去哪个修地点……科学种田主要是号召推广间作套作,农民叫“行行田”,是耕作方式上的革新。记得当时我带县政研室的刘忠刚到仓上马庄蹲点几天,专题调研白河农村的“行行田”情况。回县后,就召集县区乡三级农技干部会。由我针对蹲点调研中发现的,“行行田”行距、株数、稀疏等不规范问题,画图讲解规范间作套作的科学道理,令参会干部折服。我提出1985年全县推广间作套作五万亩,由于时任县农业局长没把握、压力大,最后定下全年1.5万亩的任务。为解决农民用钱问题,我们号召全县农村家家户户一笼鸡。为使任务落实,我专门带人到商洛洛南购鸡种,讲授“杀公鸡,卖老鸡”的科学养殖道理,被群众戏称为“鸡县长”。 1983年“7.31”汉江洪水,我在县水保站指挥抗洪救灾一夜。由此,引起我对白河汉江沿线各乡村,光秃秃山坡的忧虑和反思。下决心搞白河汉江绿化后,接着我决定选种刺槐。因为刺槐叶能喂鸡,花能授粉,树枝能烧,且成活率高。当时先给冷水区下达了200亩刺槐种植任务,要求沿汉江用好地栽植。后来,安康行署魏专员来白河,到高远璋家参观刺槐林后,又在安康汉江沿线县推广。在白河农村能源建设方面,主要是推广节柴灶和沼气。节柴灶选了县招待所和中厂农中一年烧柴量抽样调查,结果是节柴灶把火量从传统灶的10%,提高到30%。然后找县能源站的李大林带人在凉水试点。试点时,给农民充分讲清栽树不如保树,节柴灶可减收砍伐树木、保护生态等道理。试点抓好后,接着县上组织各区乡参观后推广。沼气往年各区都抓,都有任务,但发展效果不理想。就要求科学统筹,一区或一乡推进,集中资金技术服务,一村一村的逐点突破,逐渐形成滚雪球式的发展。同时,针对沼气建起后,因管理不善致无法使用。就组织沼气户到县参加沼气的管理培训,这与建沼气池同样重要。

在白河五六年,实现了个人给白河农业预定的目标,初步达到了让白河农民“有饭吃、有钱用”的愿望。工作中最深的体会是,干部要学习,要走进群众调研,要做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老实人”。

(本文根据2016年7月8日下午、7月9日上午,白河县档案史志局兰云华、蔡建中和县退休干部聂彦栋3人采访王怀长记录,并综合《白河县组织史》一卷、1996年版《白河县志》《安康地区志》等相关记述和相关资料整理。《陕西党史》2017年1期、《陕西党史网·历史视野》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