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秘诀”——白河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剪影

时间:2014-12-17 00:00作者:汪银春来源:本站原创

一幢幢黛瓦白墙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匠心独运,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项项欣欣向荣的农业产业快速崛起……如今,行走在白河县广袤的农村,一路都是靓丽的风景,处处流淌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诸人皆叹:乡村美景似画卷,甜美生活踏歌来!

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白河县因地制宜,狠抓环境卫生整治,以试点示范促整体推进,用一份“山绿、水清、路畅、村美、民富”的答卷诠释出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

环境整治:让乡村面貌美起来

徐维宝,家住中厂镇大坪村一组,年初南下务工。年下归来,小山村变了样,“门前的旱厕和柴垛不见了,坑洼不平的道路硬化了,路边栽了行道树、修了垃圾屋、装了亮化灯,还多了三五个专职保洁员。”在他的记忆里,村里的垃圾世世代代都是自生自灭。如今,县上为每个村聘请了保洁员,对辖区卫生实施网络化监管,垃圾不露天、不落地、日产日清。而这些保洁员大多是村里的低保户等弱势群体。

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整治是“第一仗”。

今年7月,环境整治现场被搬到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上,播放视频不是展示整治成效,而是曝光脏乱差现象。毫不避讳的揭丑亮短,叫人脸红心跳。这是该县动真碰硬抓环境卫生整治的一个缩影。

县上采取“大包干”式的集中专项治理,包建部门和镇党委指导各村制定整治方案,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地段,层层夯实责任。而双创办负责常态化监督,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对暗访发现的问题第一次督办、第二次通报,第三次黄牌警告。目前,全县已拆除旱厕3000余个,清运积存垃圾30000余车,新建国家三类标准公厕42个,配备垃圾箱(桶)10000多个,修建垃圾池1000个,购买垃圾清运车10余台,3个镇垃圾填埋场已启动建设,2个镇污水处理厂,年底将投入使用。垃圾乱倒、杂物乱堆、车辆乱停、广告乱贴、工地乱占、商品乱摆、柴草乱垛、污水乱流等“八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为跳出环境卫生的“反弹”怪圈,各镇纷纷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一场人人参与、共建美丽乡村的“大戏”轮番上演——西营镇持续开展治“五乱”杀“三风”活动,并聘请30名环境义务监督员,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城关镇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村庄道路管护、门前卫生“四包”、星级卫生示范户评选等机制并有效运行;冷水镇坚持开展“三清”家园义务清扫活动;并加快改厕、改圈、改水步伐;麻虎镇定期举办环境卫生观摩会,现场点评,现场打分,环境整治工作呈现出比、学、赶、超的浓郁氛围。

建造美丽家园,广大群众也积极献策出力,蔓营村村民杨武成便是其一。建设规划中,花园、广场、桥梁、制度牌子等均要占用他家的田地,杨武成慷慨相让,只领取了少量补助。他说:“政府帮我们建了广场、修了花园、通了入户路,我们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让点土地是应该的。”而在裴家村村委会,村主任胡世杰指着挂在墙上的“市级生态村”的奖牌说:“看,这就是环境改善的有力见证。”

助民致富: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给村庄穿一件好看的衣服,还要让百姓生活更殷实。

在卡子镇,最靓丽的风景是茶园,鼓起农民钱袋子的也是茶园。翻地、修枝、栽新苗、育茶籽……丰收的喜悦在韩吉祥的脸上荡漾。“扛起锄头是农民,走进茶厂是老板”,韩吉祥乐呵呵地说,“今年茶厂的纯收入达300多万元,不仅解决了200余人就业,还有600余户加入合作社,老百姓越来越富裕,卡子茶的名气也越来越响。明年,还要改造老茶园500亩,新建有机茶园1000亩。”

无独有偶,冷水镇的杂果经济林也是一道风景,也让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三院村栽植核桃2000余亩,兴隆村发展百合800余亩,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市场前景可观;月镇村的1000多亩狮头柑,又是硕果满园。此外,瓦屋村林畜种养示范园、水坪村神龙观光示范园、月镇柿子园……村村都有“当家”的致富项目。

虽入深冬,构扒镇孔雀山庄的老板牛前军却如沐四月暖阳。“乡村美了,道路通畅了,前来休闲、娱乐、度假的城里人更多了,不时还有外地人呢!”牛前军高兴地说:“现在,山庄有种孔雀100余只,小孔雀150余只,元宝鸡200余只,按此态势,明年还得扩大养殖规模。”此外,川河梅花鹿养殖,茅坪镇大鲵养殖,双丰镇野猪养殖、中厂镇白山羊养殖……农家院落成为景点,山水观光、采摘游玩、农事体验等使乡村更具吸引力。

通过开展“新型农民大培训暨文艺走进新农村”活动、“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等,仅2014年,培育职业农民800余名,发展家庭农场24家。目前,全县累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1家,带动6000余户农民致富增收。着眼长远生态,该县还新建沼气池1.7万余口,把畜禽养殖和林果、蔬菜种植等连接起来,形成“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等良性循环模式。

因地制宜:特色品牌亮出来

因地制宜,凸显“一村一韵”,使农村更像“农村”,是白河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根本导向。

枣树村,一个曾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垛、粪土乱堆、畜禽乱跑的小村落,通过抢抓陕南移民搬迁和“十天”高速建设的有力机遇,这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如今,田成方、路成网、房屋排成行、绿树绕村庄,成为全市的“样板村”。退休教师黄金玉是村里开展文化活动的领头人,闲来总喜欢四处转转:“过去,闲暇之余我们只能在河边转转,天一黑都躲在自家屋里。如今,跳广场舞,扭秧歌,我们农村人比城里人还快活!”通过土地流转,枣树村集中发展樱桃200亩,核桃、板栗1000亩,无公害大棚蔬菜150亩,并引进的天乐尔秀服装厂,200余名农民成为“上班族”。

较热闹的枣树村相比,蔓营村似隐藏在山间的江南小镇,水墨画一般,宁静悠远。山上百亩板栗园郁郁葱葱,绿树与红花相得益彰,民居与荷塘同趣生辉。该县利用国家水利项目,实施旱地改水田120亩,新建了荷塘百亩,构建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吸引县内外游人纷至沓来。

美丽乡村建设中,该县还注重彰显人文历史,唤醒往昔记忆。

漫步仓上镇天宝村,道道石坎梯田时刻提醒人们牢记“三苦”精神。通过政府落实优惠政策,返乡能人投资创业,流转山上土地7000余亩,建成一条约10公里环绕各组的观光旅游大道,以及现代农业观光园区、经济作物种植区、干鲜果生产区、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特色养殖区等,形成集“吃、住、游、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间田园;而山下建起了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的裴家社区,农民入企务工,变身“产业工人”。

此外,城关镇桥儿沟社区明清旧居修缮,卡子镇桂花村挖掘张黄家大院人文历史,宋家镇磨坪村发掘茶园风光,中厂镇红石河景区开发……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文品牌,使村村皆是独特风景,旅游产业也获得长足发展。

按照“抓点示范,用35年建成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美丽村庄”的思路,2014年,该县将在成功创建110个县级生态村,13个市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村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了1个县级示范镇和3个特色试点村。目前,已投入3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投入170万元完成无动力除污;投入200余万元完成排污设施;投入327万元完成绿化、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