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建功立业】退休不褪色 余热映初心 —皮长林用行动描绘共产党员本色

时间:2021-07-19 09:17作者:郑银芝 舒鹏来源:冷水镇

白河县冷水镇兴隆村是“三苦”精神发源地,作为“三苦”精神的见证人——皮长林,现已两鬓斑白却精神矍铄、步履矫健,熟悉他的人都亲切称他为“皮老”。他的一生虽平凡,但也传奇,从普通群众到村干部、从镇领导到退休后继续担任村组干部,无论身份怎么变,不变的是他的那份初心和服务群众的使命,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实干和奉献。他的优秀事迹也多次登上安康日报、人民日报。

勤学苦干,做群众致富“带头人”

1974年,20岁的皮长林从“三线”退下来,不久被村民推选为兴隆村副支书,1976年担任村支书,一干就是12年,接过上一届村支书“科学种田”的接力棒,作为新任支书,总想为群众做点事情,如何让有饭吃的群众钱袋子“鼓起来”?皮长林开始探索致富路子,他查资料、找专业书籍、实地考察,最终因地制宜提出了“坎边桑种黄姜,公路上梁奔小康”的口号,发动全村群众“兴桑养蚕”,“村民会的,干部要先会,村民不会的,干部更要学!”,他自学蚕桑技术,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摸索,养蚕技术逐渐成熟,每张蚕产茧量由20多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他成为了村里致富标杆,同时,还带培养了一批“养蚕能手”,发明了方格蔟自动翻转架,因其“省时省工省力”,被市蚕桑研究所在全市推广。群众慢慢认可接受了产业致富的路子,短短几年,钱袋子鼓起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让群众看到了希望,真正将“石坎坎”变成了“金碗碗”。

以身作则,当产业发展“领头雁”

1988年,由于推广兴桑养蚕技术带领兴隆村致富成效显著,他被推选为原大双乡乡长,并先后在原大双乡、原川河乡、原小双乡、冷水镇任职,无论他走到哪里,蚕桑技术就推广到哪里,被群众亲切称为“蚕桑乡长”。在担任大双乡书记期间,为全面推广蚕桑养殖技术,他组织村干部远赴苏州考察先进技术,到石泉县交流学习,在稳步扩大兴隆村的养蚕数量的同时,他要求乡镇干部也要学会养蚕技术,通过乡镇干部包片,村干部包组的方式指导其他村也陆续开始了兴桑养蚕,“干部自己只有成为行家里手,才能指导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不然群众都不信服。”他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号召带领下,原大双乡养蚕量从开始的个位数增长到年养蚕5000余张,实现“人均一张蚕”,群众收入也比开始养蚕之前翻了一番,兴桑养蚕成为了原大双乡的主导产业,占了当时全县养蚕量的一半以上。

发挥余热,做群众身边“服务员”

2015年“五一”劳动节前夕,皮长林在冷水镇人大主席的岗位上光荣退休了,原本,他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过上惬意自在的退休生活。但皮老退休不褪色,服务群众的热情丝毫未减。“我习惯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现在退休了,我只是一名普通党员,更便于开展群众工作。”2018年镇村换届期间,他找到兴隆村党支部,主动请缨担任该村一组组长。之后的几年里,无论是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还是新冠疫情防控一线,无论是在惠民政策宣传落实中,还是在东家长、西家短的各类矛盾调处化解中,总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

他所帮扶的贫困户皮国成、皮国元因购买农民自建房没有厕所,他二话不说,自费为他们修建了厕所,还找人重新安装了水电、燃气灶、抽烟机;听说贫困户家里电视坏了,他毫不犹豫就将儿子买给自己的电视机送了过去;为帮助高龄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彭金秀更换残疾证,按时拿到补贴,他冒着酷暑用自己的摩托车载着老人一起到县残联顺利更换了残疾证。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突发,年近七旬的皮长林,不顾家人劝阻,坚持疫情防控值守一线长达两个多月,子女总劝导他,这么大年纪了,还图个啥?他说:我是一名党员,在关键时刻,就应该为群众安危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近期开展的第二轮次新冠疫苗接种过程中,为帮助行动不便群众尽早接种疫苗,他冒着酷暑,骑着摩托车,搭载村民一趟趟往返于镇卫生院与家中,引导他们顺利接种,他所在的兴隆村一组,在全镇率先完成接种任务。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见到皮老总要套件马甲,原来,他又多了一个新职务--综治网格员。他随身要携带两部手机,便于及时上报信息,说话间,他从兜里掏出一本被翻皱的笔记本和网格员手机,一边登记排查情况,一边上传信息......

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皮长林表示,只要他身体吃得消,将会继续发挥余热,当好群众身边的“服务员”,为村民解难题、送服务、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