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盘山公路来到半山腰,顺着羊肠小道继续往里走,一阵蜜蜂振翅的“嗡嗡”声传来,循着声音望去,一个全身包裹严实的中年男人倚在4米多高的树杈上,一只手拿着一个帽子形状的筐,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将树干上一团黑乎乎的像树皮一样东西一块一块的往筐里放,就像怀抱着一个个熟睡的婴儿,生怕吵醒他们。经询问得知,树上的男子是城关镇幸福村的中蜂养殖大户潘布洪,也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正在收从自家蜂场跑出来的蜜蜂。
跟随潘布洪来到位于幸福村六组的养蜂场,50来个蜂箱井然有序的排列着,在晚春的暖阳下,蜜蜂忙碌的飞舞着。仔细观看后发现,很多蜜蜂在蜂箱门口集结,一时无法进入到蜂箱内。“今年天气好,特别这些天温度高,蜜蜂长的快,分箱晚一点,蜂箱都装不下,蜜蜂就会出逃,找新的窝。”潘布洪边说边把刚才收回来的蜜蜂放进一个事先处理好的新蜂箱中。处理完刚收回来的蜜蜂,潘布洪又被妻子涂枝丽叫过去处理别的蜂箱蜜蜂争巢的问题。手上忙个不停,额头上热汉直冒,幸福的笑容时不时涌上红彤彤的脸颊。
潘布洪是幸福村六组的村民,家里有一个体弱的妻子和两个求学的孩子。潘布洪因长年患糖尿,没办法干体力活,一家人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体弱的妻子涂枝丽肩上。靠着在饭店、超市当服务员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2016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幸福村组建成立了中蜂养殖合作社,潘布洪就在这时遇到了人生的转机。“我这身体差,蜜蜂从来没养过,家里一个子儿的积蓄都没有,养蜂咋个架的开势了。”刚开始引导他加入合作社发展养殖中蜂时,他还是很担心的。后来通过脱贫攻坚队反复做工作,他放下了思想包袱,积极参加村上组织的养蜂技术培训,经常到蜂场去看别人怎么养,怎么管护,怎么分箱。通过学习和实践,他逐渐熟练掌握了养蜂技术,加入了幸福生态养蜂合作社,并被合作社聘为蜂场的管理员,2017年底合作社首批分红加蜂场管护工资增收收入2万元。初尝蜜果,让他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2018年,他申请了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购买了40箱中蜂,成了村里的养蜂产业大户。除了自己养蜂,他还将缺乏养蜂技术的十几个贫困户的蜜蜂进行代养。由于是野外放养,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蜜源,2018年潘布洪采收的500多斤蜂蜜以65元一斤的价格被抢购一空,直接增收32500元。
“幸福村从成立中蜂养殖合作社开始,就通过‘支部+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将全村贫困户捆绑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集中技术培训和蜂场管护,条件成熟的由合作社扶持培养成养蜂大户,根据地域划分,将养殖中蜂的贫困户分成几个小组,由几个技术过硬的大户带养,在保证蜂蜜产量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对蜂蜜产业和品质把总关,再以保底价全部回收进行统一外销,最大限度地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城关镇幸福村脱贫攻坚驻村队员周阳舰如是说。
雨后的天空格外蓝,潘布洪正一箱一箱的查看蜜蜂的生长情况,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全家酿造“甜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