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成绩揭晓日,是白河人的盛大节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奔走相告,好消息让人们禁不住再挺一挺腰杆。
连续17年,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保持全市领先; 连续15年,高考直升率和万人比位居全市第一;自2010年市政府设立高考励志奖以来,13名学生获此殊荣,连续7年从未间断。
一如“三苦精神”,教育是白河另一张靓丽“名片”。
重教兴学古今传承
重教兴学,是白河人的全民“精神指引”,它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脉络。
早在清代,政府主持修建了天池书院,历任知县亲临授课,重教兴学蔚然成风。后又新建魁星楼,意喻文运昌盛,人才辈出。白河相继诞生卫如玉、谢德昭、谢馨三位进士。
2016年,白河黄氏家规家训获中纪委推广,重教兴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黄氏族人在全县首办义学堂,出资修建校舍,涵养了白河艰苦创业的淳朴民风、重教兴学的地域乡风、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
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温饱,白河锻造出“三苦”精神。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的白河人,“勒紧裤腰带”发展教育事业,从“一无两有”到“普六”、“普九”,再到实施“双高双普”,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白河无愧于全省贫困山区义务教育“北学旬邑,南学白河”的殊荣。
面对辉煌成绩,白河人没有躺在荣誉簿上睡大觉。诚如县委书记陈晖所说:“教育承载着21万白河人的希望和未来,是地方政府给干部群众的最大福利,抓好教育是县委 、县政府的情感所系和职责所在。”
最好地块给教育,最气派的建筑是校舍,白河始终对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经费优先预算、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教育用人优先招录、教师待遇优先改善”的“五个”优先,建立完善了目标责任、督导评估、考核问责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坚持由县长直接主管教育,一名县委常委和副县长分别联系、协管教育,县级领导联镇包抓教育工作,县直部门联校帮建的工作机制,形成举全县之力发展教育的格局。
发展教育,白河拿出的是真金白银。“十二五”期间,白河地方财政总收入6.77亿元,但教育支出达12.82亿元。2012年起,每年新增财力的50%以上用于教育事业发展。预算内教育支出占全县一般预算支出的30%以上,每年用于‘两免一补’、营养计划、职教补贴、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投入占县财政收入的40%左右。同时,大力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每年争取社会各界捐助、援助和社会融资近千万元。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校舍新建、扩建工程紧锣密鼓,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大刀阔斧,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工程等好政策润泽万千学子,“免费”、“改革”、“均衡”、“整合”等关键词,记录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闪光足迹。
教育路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在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中,白河把教育作为“斩穷根”的有效路径,制定完善以“奖、助、补、减”为主体的扶贫助学体系,在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资助政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仅2016年办理建档立卡贫困大学新生助学贷款238人145万元,资助各类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265人次资助金额达到280多万元。
挂在山腰上的高级中学
最美人间四月天。青山环抱、翠绿掩映中的白河高级中学更显雄奇、壮观。她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有着“陕南奇观”的美誉,还因她彰显了白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决心和气魄,是当之无愧的“白河教育丰碑”。
“这块地,是县城唯一一块可用于大规模建设的用地,诸多开发商瞪大眼睛巴望着。但是,政府毫不迟疑地把它留给教育。”时任县长陈晖的话语掷地有声,县上将高级中学迁建项目列为“十二五”期间的“十大”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推进。
项目启动初期,仅有资金1000万元,与4个亿的项目预算相差甚远。县上一边建设一边从省市争取资金,同时,想方设法集中、整合项目,住建支持保障房建设项目,国土支持护坡、防滑建设项目,水利支持涵管建设项目,林业支持绿化项目,交通支持道路建设项目,城关镇在征迁中全员参与……全县上下“一盘棋”,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000余万元。
来白河的省上领导时常感叹:关中一栋房,白河一个桩。在地无百亩平的土石山区白河县整体迁建高中校园,难!
高级中学的校园挡墙被誉为“陕南教育第一坝”, 是一座投资过千万元,用600多根锚索拉住的一座长157米、高43米的锚索挡墙大坝,赞美的背后饱含着艰辛。整个高级中学建设,历时3年,凿4匹山梁,填3条深沟,削45度高坡,斩146米高差,垦土石81万方,筑坎12万方,立坝高43米蓄土,打桩深36米固基。
新校落成,原高级中学校址用途引发热议,有人说适合办公,有人说适合办医院,更有开发商想搞房地产开发。这次,教育发展依然“优先”: 原高级中学腾给城关初中,城关初中腾给城关小学,城关小学腾给幼儿园。此番大轮移四步走,破解了县城中小学校场地狭小的瓶颈,实现城区教育资源的整合,赢得百姓拍手称赞。
每一滴汗水终不会被辜负。“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省“双高双普”达标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全省学前教育先进县……一项项殊荣,见证白河“穷县勇办强教育、小县敢办大教育”的气魄和胆识。
教师享受最高礼遇
在白河,“人民教师”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
白河高级中学原副校长汪盛忠时常感慨:“在高级中学执教近20年,从没有任何一位领导打招呼‘空降’过一位教师,凡进必考。”
早在2003年,高级中学就启动合同制管理和“四率增值”评估,评优选模、职称考核、晋升聘任,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以质量分高低,凭贡献论优劣。
县财政每年发放高中教育质量奖金200余万元;高中教师所带学生获得市励志奖,任课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直接进入优秀档次,不占指标限额,优先在高中教师中评选“园丁奖”。同时,达到高级职称条件的老师,优先解决职称评聘;对有突出贡献高中骨干教师,尽力帮助其解决家属就业、调动等实际困难;针对家住城区及在县城没有住房的教师,建设公租房安排入住,并安排校车接送教师子弟上学。每年教师节,县上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各类先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多名教师被推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县上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各中小学将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通过“内引外联”、 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教师进修、强化校本培训。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激励、轮岗交流、结对帮扶、交流支教等途径,鼓励引导教师由城区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弱校合理流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近年来,组织65名高级教师成立“走教团”,对26个教学点和农村薄弱学校实行送教下乡,开展送教活动达200余人次。
2016年1月,“周耀山老师工作坊”挂牌成立,这也是安康市第一个省级高中语文老师工作坊。
目前,全县培养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能手5人,市级教学能手30余人,县级教学能手71人。“名师”带动“名学科”、“名师”带出“名团队”的良性互动效应,激活教育上的一池春水。
有效的管理机制锻造出一流的队伍,强大的人文关怀让教师们乐业、敬业,把工作当事业干。他们从不把闲暇时光用于喝酒赌博,从不在外办辅导班,把孩子送到高级中学,老百姓很放心。
历数白河教育,看似神话,不是神话;说是传奇,亦非传奇。而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诚如,县长李全成所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兴县富民唯有实施教育追赶超越战略,实现教育均衡、公平目标,尽早实现白河教育现代化,这也是白河人民斩穷根、奔富路的必然选择。”
原载于4月19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