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农业跳起“现代舞”

白河县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7-05-26 09:02作者:鲁延福 王琛来源:县委宣传部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大巴山东段,是安康市土地条件最差、农业基础薄弱的县之一。25度以上的土石山区占全县面积的95%以上,“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如何破解土地制约难题,如何走出农业发展的困境,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日前,笔者带着这些问题下田头、入大棚、访农家、进企业,从绿园田畴间真切感受了白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五彩斑斓,也见证了白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探索创新和鲜活实践。

合作社成为致富靠山

白河县宋家镇安乐村张隆贤算是靠外出打工富起来的农民。前些年,张隆贤一直在家里种着6亩地,每亩地不仅挣不到钱,遇到干旱水涝还要亏本。去年,他把地租给了同村的魔芋种植大户卫支光,他外出到煤窑打工年收入5万多元,一家三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而租地的卫支光,以每亩每年150元的租金,在安乐和联络两个村租种了张隆贤等50多户的1500多亩地,并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规模种植魔芋和核桃,发展林下种植经济园区,到收获季节每亩地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成了全镇种植大户和致富能手。

如何从地里掘出“真金白银”,激发传统农业产业的新活力?该县充分运用上级各类扶持发展传统农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深入推广反租倒包、土地托管、实物分红等土地流转模式,从而盘活了闲置土地,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效益有多高?安乐村一组贫困户张从奇饶有兴致地算起了经济账。他每月在核桃园打工能轻松稳赚2000元,加上流转13亩耕地20多亩林地的租金,他家仅此一项每年就有2.5万余元的收入。“这比在外务工强多了,还能照顾一家老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政策、资金、技术等作保障,各类经营主体积极行动起来,农民的土地开始自愿流转。目前,该县已流转农村土地面积10万余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5家,规模化发展茶叶、核桃、魔芋等主导产业14.8万亩。卡子云海香菇、茅坪康嘉林下黑鸡养殖、双丰时代臻品、西营成兴香菇种植等5个家庭农场已成功申报并已命名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家,带动6000余户2万余贫困人口务工就业和发展产业,实现精准脱贫1862户5138人。

立体多维托起“经济王国”

地处深山的天宝现代农业园区,明亮整洁的大棚错落有致地坐落于这块梯田中,各类蔬菜瓜果正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

“我们园区现已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发、观光旅游、生态建设为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的发展模式被省政府确立为‘天宝模式’,并在

全省予以推广哩!”天宝园区的经理王友兵自豪地说。

近年来,白河县按照“聚集资金、成片推进、综合示范”的思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努力实现土地向园区集中、资源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优势向园区集中,全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风生水起。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园区4个、市级园区16个、县级园区36个,建成园区面积达7.54万亩,累计完成投资达9.95亿元。各级园区“齐头并进、梯次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县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快速发展,如春之百花,争芳吐艳,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今,各园区、大户都纷纷转变生产方式和发展理念,开始走起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路线。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以农牧、农林、生态休闲结合和循环发展为导向,整合园区生产、加工、休闲旅游等各类优势资源,有效提升园区再生能力和综合效益,拓宽了农业园区增收渠道。现已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园区10余个,形成了一批以梅花鹿、孔雀、鸵鸟等特色养殖、产品销售、休闲观光配套的园区和以牡丹、油葵等特色种植及休闲观光配套的园区,天宝园区已被命名为省级水利风景区,正在创建4A景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同时,该县大力实施全民创业,鼓励引导本土企业和返乡能人利用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参与园区建设,已累计吸引工商资本5.6亿元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占园区建设总投资的58%。加强银企对接,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园区的信贷支持,仅2016年,各类农业园区争取金融机构贷款1.2亿元,占总投资的15%。

增强持续科学发展后劲

“真是网络帮了我大忙,有了它真好!”在白河县茅坪镇枣树生态社区,蔬菜种植大户伍泽海正拿着一片发黄的叶子对着视频,仔细聆听着另一端工作人员的讲解,通过农业专家视频系统向县农业局专家咨询病虫害防治技术。

如今白河老百姓,只要拨打“农业110”热线电话,就可以随时了解农用信息、查询致富信息、网上亲情会面、向专家请教农业知识、“患者”直接和“中心医院”连线……这一切,令村民耳目一新,爱不释手,一幅幅画面将整个村级信息站营造成一个温馨的信息家园。

白河县以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目标,以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乡村。组建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在全省探索出了农业信息综合应用的“白河模式”,构筑起强大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在农村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巡回坐诊制度,为农民提供直接的生产技术服务。在白河农业信息网上特设了专家在线视频栏目,组织农业专家轮流坐诊,跟农民进行面对面视频交流, 实现县、镇、村(社区)之间的网络视频“零距离”服务。

该县还围绕完善和充实农村社区化服务内容,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通过邀请专家教授讲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外出学习等形式,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150余期,培育职业农民559名,劳动力科技培训率达90%以上,科技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率达100%,引进高新技术人才17名,各种类型的“土专家”、“田秀才”、科技带头人脱颖而出。并与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6家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合作,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技术开发,14家园区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同时,为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县财政每年按10%的增速增加科技三费预算,支持鼓励园区、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科技创新工作。

据了解,至目前,该县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成果9项,引进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28个(项),研发出新产品30个,新增名牌产品2个,申报专利98项、授权64项,培育“园区+电子商务平台”21家,网上销售农产品70余种,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科技水平,促进了全县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