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最大限度让群众得实惠为出发点,更加关注民生,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和紧扣合疗工作重点,认真组织、狠抓落实,顺利完成预期目标任务,确保了时间、任务“双过半”,使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2014年全县173708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68%。元至6月参合患者已有169708人次获得补偿,基金支出4454.6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2.41%,受益率97.7%。其中:住院治疗13688人,补偿3411.15万元;门诊治疗153593人次,补偿660.8万元;特殊慢性病补偿1821人,补偿212.34万元;兑付2013年度特大病二次救助606人,补偿170.36万元。有效缓解了白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卫生得发展、党和政府得民心”的工作目标。
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最大限度得到实惠,激发群众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县合管办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
一是强化宣传、正面引导。从合疗运行以来,始终把新农合政策宣传作为推行新农合工作的重要措施来抓,多种途径、灵活方式、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报刊、培训会议等形式,结合“县两会”、“三下乡”、“新型农民大培训活动”等广泛宣传政策,各镇、村召开会议培训宣讲合疗政策,各定点医疗机构也印制宣传单和宣传品,通过病床“一对一”宣讲。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合疗政策知晓率,扩大政策影响面。
二是调整方案,惠及群众。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减轻农民群众医疗负担,让参合农民切实感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实惠,通过认真调研测算,对合疗报销政策进行了科学调整:一是门诊统筹报销手续更加简化方便,实行按人均80元标准预算,实行就诊直补、即时报销、户内通用、按户封顶。二是细化特殊慢性病种管理,由原来2大类细化到4类,将补偿限额标准由1.5万元提高到2万元。三是住院报销比例再提高10个百分点,提高参合患者实际补偿水平。四是提升重大疾病补偿保障水平,将参合患者年度补偿封顶线由15万元提高到20万元;将全县农村五保户、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医疗保障对象,重点解决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
三是完善制度,严加监管。县合管办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各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准入、退出管理制度,动态合同管理。建立诚信考评制和费用超标警示制度,实行定期自查报告、检查通报、约谈制度,动态监管,定期稽查,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维护参合群众利益。严格执行定点机构“报销直通车”制度、“单病种定额付费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合作医疗基金财务核算制度,按照规定和要求筹集、管理、使用合作医疗资金,坚持新农合基金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坚持“三户两印”管理制度,确保基金安全。主动邀请人大、政协监督,积极配合开展合疗专项审计。同时聘请社会监督员,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监督电话,抓好三级报销公示,增加基金使用的透明度,保护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是改进作风,倾力服务。县合管办以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积极开展“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卫生单位”创建活动为抓手,努力端正服务态度,改变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参合群众的就医保障需求。建立起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医疗保障网,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积极探索逐步实施 “住院总额预付制度”和“镇级卫生院先住院后付费的模式”,让服务更贴心,就医更方便,群众更满意,为建设和谐美丽白河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