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层干部的传奇人生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退休老干部皮长林事迹侧记

时间:2014-07-10 08:40作者:阮芮来源:本站原创
    在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来临前夕,是冷水镇老干部皮长林同志60岁生日,镇党委、政府为工作近40年的他举行了简单的退休欢送仪式,言谈间,他那忠诚于党、服务于人民的经历和精神依然让我们肃然起敬……
    皮长林同志20岁从三线回到村上经选举任副支书,两年后担任村支书,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12年,1988年他34岁,经过原大双乡选举后组织任命为大双乡人民政府乡长,之后辗转大双、川河、冷水、小双等地先后任过乡党委书记、乡长、副镇长、乡人大主席以及兼任一年的兴隆村支书,现在退休了依然活跃在村组工作中,还当起了兴隆村群教活动基地的解说员。从群众到村干部在成长为乡镇领导干部,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他成为了农村的“百事通”,多年的成长历程让他成就了一个基层干部的传奇人生。
 
               勤学习好钻研  致富先带头
 
    “在农村想要搞发展就得学习,不学习啥也搞不成。。。。。。”皮长林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透着坚定。
    兴隆村位于白河后高山地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 60年代末期,该村发生了饿死30多人的惨剧,为了改变这一贫穷落后面貌,提出了“修田造地,解决群众吃饭”问题的号召,几届村班子带领全体村民修田造地上千亩,率先实现了全村人均一亩基本口粮田的目标。同时,广泛推广良种良法科学种田,在全县率先实现人均千斤粮,使得群众吃饱饭成为现实。
    “我文化浅,当村干部时,村里刚刚解决吃饭问题,怎么让有饭吃的老百姓有钱用是个大问题,得学习,得找路子。”在探索寻找致富路子过程中,他研究过专业书、到实地参观考察过,最终确定了栽种桑树发展蚕桑以带领群众致富,为了在全村推广蚕桑,他自学蚕桑技术,苦心钻研,边学边实践,通过考试还获得了安康农校蚕桑技术职称,养蚕技术成熟并获得经济效益后,他成为了村里致富标杆,群众慢慢认可接受了产业致富的路子,他一家一户上门给群众培训,教技术谈前景,开院落会讲解,在地头做示范,短短几年,实实在在的收益让群众看到了希望,钱袋子鼓起来了,全村的老百姓先后都住上了新房。
 
讲奉献顾大家   苦干出成绩
 
    “我当时给自己定的规矩就是要群众会的自己要先会,要群众做的自己要先做,不让群众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几点一直是我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如何在农村发展蚕桑产业来致富?皮长林同志认为如果干部不懂产业技术就不能指导群众,如果干部不研究不探索不带头来发展,群众也不会听干部话跟干部干。在当时条件下他养蚕张产蚕茧达到118斤,被写进了白河县志。而其妻为支持他工作,长期过度体力劳动,落下类风湿疾病。
    皮长林在任村副支书时,配合支书阮大喜狠抓样板示范,起早贪黑,持续修田造地,利用广播晚上讲技术,早上喊出工,白天劳动和检查,广泛推广良种良法科学种田,在全县率先实现人均千斤粮,在1979年兴隆村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励一辆拖拉机和三千块钱,奖金用来办了学校,皮长林个人获得“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为发展并抓实蚕桑产业,他在任大双乡长时要求村组干部都要懂蚕桑技术,并出题进行考试,在1992年全乡栽种260万桑苗。
    在1991年全国扶贫现场会在白河召开时,全国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杨钟亲自来兴隆视察,并对村上修田造地解决群众有饭吃、兴桑养蚕解决群众有钱用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兴隆村的干群同心砥砺发展,经过不断总结完善提升逐步形成了白河“三苦精神”的雏形,兴隆村也成为其发源地。
 
严管理作表率   干群心连心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喜欢观察干部的言行,社会风气的好坏和干部队伍的管理有很大关系。
    “干部犯了错,群众不满,我们当干部的更不能护短,同样要处罚要教育,不然无法给群众交代,更不能获得群众信任,只有得到群众的信任,我们才能做到和群众同心同德搞好工作。”黎大明是兴隆村首任村支书,当年组织群众砌石坎砍,修地造田,功不可没,但是后来走下村支书职位,自视劳苦功高,与群众有意见起争执时开始打骂群众,在群众中影响恶劣,皮长林当时任村支书,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在村上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决定对黎大明同志给予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并在群众会上进行批评。不仅对党员管理严格,对干部同样不留情面,一个村文书因家庭琐事起争执打骂自家嫂子,嫂子愤而寻求公道,村委会调处不成便直接联系移交派出所处理,并以此事为鉴,邀请派出所专门开办法治培训班,组织群众和干部一起受教育。严格管理干部使得群众看到公理,增加了对党和干部的信任度,干群联系更为密切。
    工作40年,皮长林从一个普通群众到村干部再到乡镇领导,一路风雨,一路成长,心系群众,为民务实,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让熟悉他的我们真诚感慨“标杆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