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亮”出来 群众来说话——白河县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侧记

时间:2013-09-30 00:00作者:李美莲 郑以桥 邱莉来源:本站原创

“村务公开栏更新得挺及时,我们要想知道村里最近在做什么事情、账务情况、合疗报销等信息,在这里基本都能看到。”枣树村党员老刘每周都要到村务公开栏前转一转,了解一下村里情况。“我们村不但村务公开及时,而且理事也很尊重群众意愿,村干部有啥想法、作啥决策,事先都分头和村民们聊聊;村民有啥意见和看法,也经常和干部说。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坐到一起讨论,很多时候气顺了、理通了,事情也都好办了。”
    村务及时公开,民主集中议事,这是白河县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侧影。近年来,白河县通过公开、述评、考核、监督、惩处多措并举,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干部都来亮亮相

    “近年来,枣树村抢抓十天高速公路建设机遇,变化很大,投入资金千万新建占地百亩的农村社区,在全县当属第一;健全和完善三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大基层阵地建设投入,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4000平米的文化广场;加强扶持与引导,努力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达到10800元。”枣树村党支部书记洪登义在述职报告中讲述了枣树村的变化。
    “宽坪村成立结对帮扶小组30个,帮带59户村民通过发展畜牧养殖和特色种植业不同程度上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争取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村民服务中心,村干部开展全程代办服务活动,为群众代办服务事项100余件。”宽坪村党支部书记陈世军讲述了他带头发展产业帮带群众致富的经历。与会党员和村民代表说:“村干部们报告讲得实实在在,我们听得明白,听得高兴!”
    白河县在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扎实开展村干部述职述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村务公开透明度,“清了集体的家底,亮了干部的箱底,明了群众的心底,解除了群众的疑虑”,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了群众民主监督和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

群众为干部当“考官”

    “别看着我写啊!我要好好评评我心中的干部”一位村民代表一边仔细阅读民主测评表,一边跟邻座的村民小声说。
    2011年,白河在全县推行村干部“双述双评双考核”制度,将干部的考评权交给了群众,由群众直接考评干部,并地考核结果与村干部报酬直接挂钩,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发给群众的测评表,内容设计简洁明了,一看就明白。村两委班子按“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进行评议;村干部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进行评议。考核组仔细介绍了如何填写,还安排专人到代表们身旁详细解释,切实做到让村民们测得明白,测出心里的想法。通过开展“双评”,为村干部和群众搭建了公开化、近距离交流对话的“桥梁”,畅通了干部群众沟通信息的渠道。

“家底”抖出来晒一晒

    城关镇桥儿沟社区的村务公开栏上,醒目地张贴着一份上半年财务收支明细表。桥儿沟社区支部书记梁国芬高兴的说:“推行村财镇管以后,社区里大大小小的每一笔支出和收入都清清楚楚,哪怕是几十元的支出也都进行公布,真正给了老百姓一个明白,村干部一个清白。
    走进茅坪镇响应村,一条条通村水泥路直到村民家门口,这多亏了全村1200名老百姓。五年前,这里不通路,货物来往全靠肩扛背驮,群众出行十分不便。“修路是个大事情,既要组织群众把钱集起来,还要保证钱花得光明。”年过八旬的老村主任侯先荣说。他们专门推选了3名村民代表组成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全程监督资金的筹集和支出。“5公里水泥路工程花了378800元,这可不是小数目。我们保证了账目不糊涂,大伙也不瞎猜。
    全面实行村务公开,重点是财务公开。白河县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和农村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不公等问题为切入点,在进一步完善村财镇管制度的基础上,坚持党务村务财务按时公开,每半年督办1次。

不留“腐败”在身边

    在县纪委的工作总结中,有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以来,全县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52件,立案查处79件,处理党员干部95人,其中处理科级以上干部4人。在信访举报工作中,该县坚持“有访必查,有腐必惩”的原则,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不论官位多高、不管权力多大,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2011年高速公路中处理科级领导2人;2012年严肃查处茅坪镇田湾村违纪问题,村干部全体免职。一批重点案件的有力查处,管住了“村官”的权力,让“贪官”随时下课,对全县党员干部起到了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