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镇:渔鼓桶声声慰乡愁

时间:2021-08-15 16:03作者:邓启波 贺余环来源:宋家镇人民政府

“春有清茶夏有桃,秋有天麻冬有雪。歌风楼上故事多,茶香宋家好时节……”悠扬的鼓声、清脆的云板声,划破山间的宁静,演唱古老渔鼓桶曲调的正是民间艺人孙颂庭。

孙颂庭是土生土长的宋家人,也是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在十里八乡也算小有名气。“老孙鼓桶敲得好,大家都爱听,听说他要登台,乡亲们都挤过来凑热闹。”演出中,孙颂庭斜跨渔鼓在台上聚精会神的唱,台下观众也听得痴迷,浓郁的乡土气息,温暖了几代白河人的记忆,唤起了心底那悠远的乡愁。

宋家镇位于白石河上游,境内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有歌风楼、楚长城等多处历史遗址。位于秦头楚尾的宋家不仅以歌风春燕茶闻名,更有历史悠久的打渔鼓桶曲艺。来自太平社区的民间艺人孙颂庭凭借着粗犷高亢的唱腔、伸缩自如的表演,将这一古老曲艺唤发出新的生命力。

孙颂庭对渔鼓桶的满腔热情,闯入了太平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启金的视线。“打渔鼓桶技艺在宋家传了这么多年,老一辈都爱听,可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上断了‘根’。在镇村极力推广下,孙颂庭多次在戏曲进乡村文化演出中与观众见面,打渔鼓桶技艺更于2021年8月顺利入选安康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王启金坚信,有了政府的支持,宋家镇渔鼓桶会在“非遗”传承上熠熠生辉......

渔鼓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民间的一种小调,历经几代民间艺人改进和艺术加工,与陕南民歌结合,形成了唱腔丰富优美、词曲通俗易懂、舞台形象生动、独具特色的民间曲调。现年64岁的孙颂庭,在17岁时便与渔鼓桶结缘。从此,渔鼓桶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先后师从当地民间艺人李文支、汪光来,学习渔鼓桶演奏方式和技巧。学有所获后,他又辗转陕南、湖北等地寻找渔鼓桶民间艺人,拜师学习,苦心钻研演奏技巧。经过数十年如一日努力,形成风格特色鲜明、独具一格的演奏技法和渔鼓制作技艺。

1994年,孙颂庭所创作的《闹元宵》《十杯酒》登上了县级表演舞台,在舞台上,孙颂庭右臂斜抱渔鼓桶,手执云板,双手击打桶底与云板交错应节,辅以身段动作表演。优美动听、脍炙人口的唱词,新奇的表演形式,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正是有了群众的认可,孙颂庭坚定了传承技艺的决心,编新谱、填新词,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宋家茶园真普遍,茶香宋家好美满。百姓脱贫真高兴,家家户户都有钱。”宋家镇种茶历史悠久,现有茶园2万余亩,茶业龙头企业14家,百姓因茶而富,孙颂庭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随即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演奏乐曲《歌风茶》。“各位乡亲听我言,红白喜事要从简。进出一定把手洗,讲究卫生才康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又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利用渔鼓宣传疫情防疫知识。

“孙颂庭在不断提升渔鼓桶表演技艺的同时,注重将地方文化与政策理论宣传相结合,寓教于乐,让广大受众在观看到精彩演出的同时,深入学习落实各项政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宋家镇党委书记程玉春说,要下大力气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融入生活,以与时俱进的方式,不断创新发展。

2000年初期,宋家镇再无人再打渔鼓,面对渔鼓的“去留”,孙颂庭毅然选择了坚守。“渔鼓桶虽然现在会的人少,但是它是家乡流传已久的技艺,这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它的烙印,我就是要通过渔鼓桶唤起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记忆,述说家乡的变化,让更多的人一起为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而努力......”孙颂庭说。